旧版回顾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人才培养
 
  精品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才培养->精品课->正文

校级精品课《西方文论》课程简介

2015年06月08日 10:25  点击:[]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外国文学史》和《文学概论》或者《美学概论》等基础课程后开设。考察从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以及文论思想,并对其辨析评价,使学生对西方经典文学和理论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程性质

   《西方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形成总体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思索和探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更深入的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把握西方文学和思想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

三、课程目标

   课程旨在通过西方文论概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培养文学类各相关专业学生阅读和研究文论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西方文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他们从事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专业研究做好理论储备。

四、课程概要

   本课程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不同于西方哲学史、美学史,也不同于文学批评史。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歌德、席勒、黑格尔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线索,并最终发展出西方文艺思潮的当代面貌,这些理论学者的文艺理论著作属于全人类,是人类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西方文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及其不同形态,力图借此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而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二)实践环节

1.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原始资料的搜集。

2.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学术报告。

3.组织学术沙龙,定期讨论相关理论著作。

(三)课时分配

1.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8学时

2.中世纪及17世纪文论:8学时

3.实践课:2学时

4.18、19世纪的文艺思想:10学时

5.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文艺理论:8学时

(四)使用教材和参考书

1.《西方文艺理论史》,章安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3.《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伍蠡甫,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三联书店,1986年。

5. 《西方文论概要》,杨慧林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五)教学形式

讲授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对重要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讲授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演示法: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文艺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实地查找文献”和“文艺批评实践”等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际技能。

(六)考核方式

1.根据练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内外讨论表现确定每个学生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40%;  2.期末论文或者开、闭卷结合方式考查,成绩占总评成绩60%。

六、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李梅英

主讲教师:孙博,李丹丹,张文浩,吴洋洋

(一)队伍结构

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学历结构:博士、硕士

年龄结构:30、40、50岁人群

知识结构:2位博士,1位在读博士,2位硕士;

学缘结构:文艺学、比较文学、文学批评

职称、学历、知识、年龄、学缘等结构都均衡合理。

(二)整体素质

课程组负责人与其它教师师德好,责任感强,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团结协作精神好,教学特色鲜明。

(三)教学改革与设置

1.课程建设方面,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确立了教学新目标,即通过双向互动式教学培养具备中文专业素质、人文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技能的创新人才

2.在教学内容上,形成文学理论创新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双向互动,使学生在具体批评实践中思考文论及其创新问题,激发起创造性能量并培养实际操作技能。

3.在教学方式上,多方位地追求师生互动,让学生以主体姿态参与学习,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与创造。

4.重视实践课教学,鉴于以往西方文论课基本以纯理论讲授为主的面貌,课程组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

5.大胆向其他学科开放。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都具备跨越文学专业限制的开放性特点,如借鉴社会学的、经济学的、哲学的、历史学的、语言学的、符号学的、人类学的、心理学的、民俗学的、宗教学的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大大扩大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边界。

总之,本课程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方面,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过去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文学以外的知识比较少,思路不够开阔。经过几次课程改革,文学院的学生不但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吸收和统合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学生形成综合地处理中国语言文学及其他文化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自古希腊至今各个时期西方文论发展的概况、主要流派和理论家,阅读有代表性的理论文本,讨论其发展脉络、内在逻辑、与文学文化研究的关系、对人文思潮发展的影响、及其自身矛盾或不足之处。

本课程是以西方文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地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及其不同形态,力图借此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而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

本课程共36学时,其中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8学时;中世纪及17世纪文论6学时;实践课:2学时;18、19世纪的文艺思想12学时;20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文艺理论:6学时。

八、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批评原始资料的搜集。

2.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学术报告。

3.组织学术沙龙,定期讨论相关理论著作。

九、教学效果

自开课以来,本课程获得了文学院各教研室主任及专任教师的一致好评:教学队伍配备结构合理,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团队精神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该课程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了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先进,除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之外,还辅之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微格教室、现代网络通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效果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本课程课件在教学中使用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任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将本学科前沿知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开展课外实践和开放性讨论等活动,加强了同学们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条件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文艺理论史》(章安祺,2007年),曾获国家教委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该教材全方位勾勒出西方文艺理论的嬗变过程和演变脉络,具有思辨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对漫长而散乱的西方文艺理论史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

实践教学条件方面:我校多媒体教室,是课程有效运行的最基本保障;我校图书馆影印报刊室,可作为查找阅读原始文献的实习基地;我校微格教室是学生授课、评论训练的极佳场所;我校图书馆、文学院资料室,是课程所需文献的主要来源;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是本专业文献资料的有益补充。

 学校提供的4A网络课堂教学环境、微格教室、网上课程交流群和电子邮件通讯等条件,为本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条件保障。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成功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堂外的无限延伸。

十、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结合我校“师范性、学术性、应用性、服务性”相统一、努力实现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办学定位,本课程为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目标是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也具备一定的批评实践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即不仅让我们的学生获得教师和理论研究者的能力,还要具备成为文艺批评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中文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

主要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对重要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讲授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的实践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演示法: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文艺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实地查找文献”和“文艺批评实践”等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际技能。

多媒体课件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与此同时,注意防止“唯多媒体化”倾向,注重围绕课件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启发性和扩展性讲解,辅之以板书、教具等传统手段,综合运用课题提问、讨论、作业练习等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交际性和交互性,通过自己的言和行,把知识、能力、思想传达给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十一、特色与政策

文学院先后出台了《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培养方案》《长春师范学院文学院课程建设方案》的文件来鼓励精品课程建设。对于精品课程所属课程组成员,文学院在年度的教学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对于精品课程的负责老师和参与建设的老师,文学院在各种教学培训的评选中给予倾斜政策。在政策实施上,文学院通过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来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进行网络资源建设:通过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学骨干赴国内知名学校,境外作专项课程研修来强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协议书形势明确课程负责人、课程所在院系及学校三方职责来确保课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通过文学院党政领导检查性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员巡视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课程评估制度、期中本科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年终本科教学考核制度来全程监控课程质量,持之以恒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特色主要有:

1.理论讲解深入浅出,以灵活生动的方式讲解艰深的文艺理论,如在为理论分析提供文艺例证时,既有传统经典作品,也有现当代文艺成果,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等,在理论深度和明白晓畅两个方面做到较好的平衡。

2.宏观拓展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向宏观的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拓展,另一方面向微观的具体本文分析拓展,两方面相互交叉、渗透和共生,极大地有助于全面揭示文学现象的丰富内涵与深层奥秘。

3.实践性较强。增设实地查阅整理原始文献的教学环节,同时在教学中形成文学理论创新与文学批评实践的互动,使学生在具体批评实践中思考文艺理论及其创新问题,激发起创造性能量并培养实际操作技能。

十二、参考文献

1.《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伍蠡甫,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3.《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三联书店,1986年。
4.《西方文论概要》,杨慧林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edited by Hazard Adams, New York: Harcourt Breace Jovanovich, Inc., 1971.
6. Studying Literature: The Essential Companion, by Paul Goring, London: Arnold, 2001.
7. Modern Criticism and Theory: A Reader, edited by David Lodge with Nigel Woo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0.
8.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by Joel Weinsheim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9.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by Raman Selden, 198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