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晚20:00,文学院新文科实验班读书会通过线上腾讯会议的形式召开,讲师王韵主持本次读书会。此次读书会的主题为汉字文化及汉语,八位新文科实验班学生选取了《汉字王国》、《语法讲义》、《汉字文化》等相关书籍进行阅读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一、汇报人:邹丹祈(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汇报题目:《汉字王国:讲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汇报内容:
在《汉字王国》中,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将300多个基础汉字分为25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中国文字的起源特点。她引用大量古文字资料讲解汉字,也讲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可以说,此书无论是从跨文化汉字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汉字跨文化传播、国际中文教育的角度,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指导意义。
林西莉老师讲解汉字的方式方法对国际中文教育传统“三教”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借鉴。《汉字王国》将学术性融于故事之中,把汉字背后的历史民俗、文化艺术都融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对汉字本体有深入的了解,比如汉字性质、起源、结构,还要对和汉字相关的学科比如考古、历史、民俗等有广泛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且富含营养。
二、汇报人:李思涵(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汇报题目:《汉字就是这么来的》:走进汉字世界
汇报内容:
这本《汉字就是这么来的》篇幅不长,书虽然薄,但汉字知识很厚,我跟随作者孟琢教授的脚步,进入了一场短途的汉字寻根之旅。从汉字的起源到汉字的演变,从汉字的造字特点到汉字的构字规律,都讲得通俗易懂。
本书对学习写字能起到辅助作用,弘一法师讲写字的方法曾说过“对于发心学字的人,总是劝说要先由篆字学起,因为每个字都有它的来源,并不是凭空虚构的,关于一笔一画都不能乱写”,所以写一个字要寻一个字的根,才能把字写好。书中讲到从小篆到隶书,是汉字的“隶变”过程,也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甲骨文、金文、小篆是古文字,从隶书开始就演化为今文字。篆字以前才能看到古人造字的用意。
古人造字的基本思路就是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从自己熟悉的身体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选取形象,造出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古今汉字已相差甚远,这不得不提,汉字在发展中的一组矛盾,即字义丰富和书写效率。想要字义丰富,就要用更多的笔画来表示。但笔画太多,字又很难写,不利于传播。哪怕丧失字义,人们还是会选择使用上的便捷,所以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整体趋势。
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来看,汉字的造字规律可以总结为“六书”。它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书中着重讲解前四书。作者还在后面教给大家熟练运用“六书”解读汉字的实操方法——因形求义。最后,作者还列举学、时、习、说(悦)这些字向我们说明:汉字是揭开隐藏在古籍中深刻奥秘的钥匙,是通向中华文化的桥梁。
三、汇报人:霍艺文(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汇报题目:《唐诗趣谈》:自称臣是酒中仙
汇报内容:
李白到底有多少首诗歌写到了酒?葛景春先生做了一下统计:总共有三百二十二处。这就能让我们感觉到酒确实和李白的创作有着紧密的关系。李白在《江上吟》中说自己“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看来酒成了李白激发创作灵感的重要手段。
酒让李白表现得非常可爱,甚至有童真般的情趣,比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中: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之即来的口吻,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让我们对李白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再比如《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这首诗很长,这只是其中的四句,但也正是这四句让我们再次见识了李白的率性潇洒。
李白好像每喝必醉,在《襄阳歌》中,李白引用晋朝山简的典故来写自己,发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言壮语。
四.汇报人:石丹阳(2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生)
汇报题目:图解《说文解字》
汇报内容:
相传第一位发明文字的人是仓颉,当文字诞生之时,天地神鬼也全都为此事而起了震动。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那么一个完美创造出文字的时刻,相反,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演进的过程。
一开始,人类先进化出了语言用以记事。当语言无法满足现实需要的时候,人们又创造出了堆石记事、绳结记事、符号文字。后又因为随意性太强,近乎密码,于是人们发明了图画文字。例如画个山来代表山字,画个弯月来代表月字。图画文字识别度很高,也有利于传播,逐渐转化为象形文字。自此,中国人的历史开始被记录下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纪元正式开始。
但是在漫长的文字转化过程中,大部分的字已经丧失了画面性。即使我们认识会写汉字,却很难知道它的原始意义。例如虹的原始意义其实是一条横贯天空的双头蛇。《图解<说文解字>》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拂去古老汉字身上厚重的历史尘埃,打破文字定义的抽象,去发掘每个汉字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
五、汇报人:赵美旭(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汇报题目:朱德熙《语法答问》——“划分主语和宾语”
汇报内容:
此书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将汉语语法方面一些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关于“如何划分主语和宾语“朱德熙先生有几个主要的观点。
首先,对于依靠施受事划分主语宾语这一“意义派”来说,朱先生认为句子里的名词和相关的动词之间的意义并不只限于施受两类,比如还有与事和工具,不是施受关系。
所以,朱先生认为要区分主语宾语必须处于句法结构中。确定一个句子里一个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实际上就是确定包含这个成分的结构是主谓结构还是述宾结构。
此外,词序派把动词前头指时间和处所的名词性成分也看做成主语。朱德熙先生对此做出了了解释,提出了三种方法。一、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否可以插入其他成分?二、根据重音的位置判断。三、是根据语境。但到底应该如何判断,如今仍旧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对于如何划分主语宾语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大致如上,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朱德熙先生渊博的知识和深度的思考,对我的汉语语法的学习很有帮助。
六、汇报人:马依琳(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本科生)
汇报题目:朱德熙《语法答问》阅读有感
汇报内容:
《语法问答》是我继《语法讲义》之后阅读的第二部朱德熙先生的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探讨了许多汉语中存在争议的语法问题,将复杂的语法问题拆分为易于理解的问题,然后由主人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例结合,由浅入深地逐个解释。
虽然是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问答的内容却涵盖了汉语语法的各个方面,并且都分类归纳成节点呈现出来,包括词类划分、句子结构、主宾语定语等句法成分、语法体系,甚至是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词分析法都有提及,不仅提供了基础的语法知识介绍,还对汉语语法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解答提出的问题时,也多从所提出问题中的中心词和术语进行基础概念解释,再进行语法规则的讲解,结合例子和语法现象,深入浅出地回答问题,逐步引导提问者和读者理解问题。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研究中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他解释语法现象和问题时的严谨,他敢于质疑“名物化”的观点并确立“指称和陈述”这一对语法范畴概念等。并且,书中提出了汉语词组和句子之间存在同构关系的观点,即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与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这使得汉语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变,同时这种同构性也为我们理解汉语语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样主客问答的形式,让读者也能够以记录者的视角在二人问答谈话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求语言语法的奥秘。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在学习汉语语法体系会产生的疑问,虽然书中的个别语法难点问题我在读完之后还是没有理解得十分透彻,但是通过阅读《语法问答》,我更加觉得汉语语法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也意识到不能仅凭直觉和习惯来判断句子,不能抓住一些比较少见的特例去作为具有概括性的理论的例子。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学习的语法学习经典,在有了《语法讲义》的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基础之上,再去阅读《语法问答》这本书,是一个深入学习汉语语法知识的好搭配。
七、汇报人:宋泉莹(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汇报题目:陆俭明《汉字的历史与文化》——“汉字的演变”
汇报内容:
《汉字的历史与文化》由著名汉字学家陆俭明教授编著,深入探讨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文化地位。书中结合考古资料、古文字实例和语言学研究,系统展示了汉字的发展历程。书中详尽分析了汉字的四大主要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及楷书。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最早形式之一,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和祭祀活动,其字形多为象形字,直观地反映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这一阶段的汉字不仅为后代汉字的形态提供了基础,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金文。金文主要铸刻在青铜器上,用于铭刻礼仪和功绩。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字形更加规范和稳定,体现了当时的书写技术进步。这一阶段的汉字开始出现了更为系统的结构和笔画,逐渐摆脱了原始的象形特点,向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式发展。
大篆与小篆。大篆和小篆是秦朝统一文字后的标准书写形式。大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为官方书写规范,小篆则是由李斯整理和规范的文字形式。小篆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一时期的汉字结构趋向稳定,形态更加美观。
楷书。楷书是汉字演变的最后阶段,始于东汉,成熟于唐代。其字形规则明确,笔画工整,是现代汉字的基础。楷书的普及使得汉字的书写和印刷变得更加规范和便利,也对汉字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汉字演变的详细阐述,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书中丰富的实证资料和清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