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学院的杜若松,我承担的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课程。以下是我的同行锦囊:
杜若松,主讲课程《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获得全国改革创新先锋教师奖、吉林省教学新秀等荣誉
作为高校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成效落实在课程中,开花在课堂上,因此,从专业课程角度,具体而微的进行课程设计研究,打破学科“边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尤为重要,而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就成为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要点和实践追寻。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设计之初,课程组以“立德树人”为理念旨归,重新厘清课程目标,将中国女性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知识讲解与文化自信建设融于课程目标,从而在情感目标中强化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改变课程授课方法、变革课程评价方式,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果与情感价值观的双向提升,以先进的性别价值观服务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和现实需求。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思政,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应该贯穿了课程教学的始终,它应该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OBE(OUTCOME-BASED-EDUCATION)产出导向,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度来检验课程的价值。作为专业课程来说,课程思政则格外强调了课程的立德树人旨归,要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使专业课程构成协同育人的有机载体。
第二,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课程是一个“过程”性的设计,需要循序渐进以及系统地进行规划分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德育目标实现的浸润特质,充分调动课程各方面力量加以丰富、完善,进行同向整合,实现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的互相映衬,简单性内容和复杂性内容的循序渐进,体现“金课”的内涵,即“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化和个性化”。
第三,强调质量监控持续改进。重视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要用可量化、可测量的标准去有效衡量成果,从而与课程教师、学生成绩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并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持续予以调整。同时要注意课程思政目标考核的综合评价特征。要注重对学生在专业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理念、智慧、情感、能力做出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发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统一发展。
通讯员:杜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