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和新文科教育转型“双重引力”,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哲学社科人才培养规律,坚持以“崇德尚教、厚基强能”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先行先试、创新推行学行创新班建设,面向本科生开设创新班,建立健全人才发掘、培养和激励等机制,探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科人才开辟新的路径。
高位推动精心组织,打造学校支持学院重视学生欢迎的“高能班级”
新文科人才不能自然生长,重在培养。在人才培养上,文学院打破全体学生统一培养的旧模式,利用师资、课程等优质资源,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为优化的学习平台。为了吸引有想法和追求的优秀学生,文学院广泛宣传学行创新班的建设理念和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报名。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拔尖遴选标准,通过层层筛选,选拔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潜力的学生。
在自主报名阶段,学院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招生简章,详细介绍创新班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情况。学生们填写报名表格并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在遴选阶段,学院对报名学生的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创新班的学生名单。创新班为虚拟建班制,每学年拔尖遴选,自愿报名参加。为保证在校园文化中积极活跃的学生都能够参选,综合设计了多个维度的考核标准,即:上一学年绩点达到 3.7 以上(包含 3.7);获得大创项目的学生团队(含全体成员均可报名);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获得校级以上竞赛奖项。报名开始后,学生们便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短短数天就有200余人成功提交了报名申请。大家纷纷表示对这个创新班充满期待,希望能在其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势,充分彰显了文学院学生对学行创新班的高度认可和强烈的报名积极性。
同时,学院精心筹备了创新班开班仪式,仪式由文学院院长杜若松主持,刘鹏飞校长为创新班学生致辞,对创新班的建设理念和目标进行了深入阐述,强调了创新班在培养高素质文科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接着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宋祥院长登台分享人才培养经验,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发言,表达了对创新班的期待和决心。
在仪式上,文学院为创新班的学生订制了红色的专属班服,并为每一位创新班学生下发了学习资料,让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感受到新集体的凝聚力。学院还为创新班的导师们颁发了聘书,明确了导师的职责和任务。导师们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和研究。
创新机制模块赋能,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学院为创新班学生配备选修模块课,课程小班建制,探索融合型实验课。针对创新班成员实行大学外语改革,创新班学生可以选修助力考研的英语课程,学生进入到由英语学院专业教师开设的外语创新班选修英语强化课程,综合提升英语能力。加入到创新班学生在各级各类学院评奖评优中享有优先推荐权。通过特色选修课、外语课和评奖评优政策不断激励学生积极性,促进班级外同学有意愿通过提升加入创新班,班内同学则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游刃有余地进行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创新班活动由班级微信群组织联系,每日班主任在群中督促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内容进行自学与讨论。创新班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学生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帮助树立教学专长,推动家国情怀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文学院组织2021级创新班学生参加院级教师技能大赛,并由2022级创新班学生进行配课,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配课实践,都积累了创新班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后来文学院承办的全国田家炳教师技能大赛中,2022级创新班成员作为大赛志愿者为全国参赛研究生进行配课,专业素养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精心管理精细培育,以“全流程把关”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行创新班实行导师制小组管理模式。导师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导师选择方式采取师生互选制度,每位导师培养名额不超过10名,学生可以与导师协商自选学术导师。导师制培养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方法:创新班成员可跟随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组会+教育实习指导会+毕业论文指导会。各导师组成员确定后建立本学术小组微信群并设立小组长进行考核验收管理。导师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采用多样灵活的培养方式与创新班学生建立学术联系,如组织创新班学生参加研究生组会、带领创新班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组会、提前让创新班学生参与本科论文指导组会、定期为创新班学生的科研问题或考研学习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等。
为促进组内成员的学习交流,学行创新班开展了小组读书会活动。小组读书会由导师组织,学生们可以在读书会上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思考,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在小组读书会中,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在读书会上进行分享和讨论。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导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书籍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寒暑假期间各导师组积极组织创新班同学开展线上读书会,交流阶段性学习成果,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等学科方向。目前已累计召开假期读书会28次,各导师组通过定期举办小组读书会,促进学生自觉阅读经典的积极性,并通过内容分享和理论结合,让学生获得充分交流学习心得的机会,导师通过读书会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适度予以科学的建议。
创新班学生培养进行阶段性考核,学生需为自己制定本年度科研或学术水平提升计划,每个月还需对自己本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年度培养结束后学生需对自己本年度学术能力提升情况进行总结,并达成一定的成长任务。
《参花》杂志作为吉林省文艺文化方面重要刊物,十分注重挖掘优秀文学作品,为众多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在推动吉林文学乃至东北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合作,文学院与杂志社进行文学美育一体化实践基地签约,在新文科人才培养、美育一体化工作以及实习、就业工作展开深度合作。《参花》杂志开辟“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专栏”,面向学行创新班征集并刊发优秀文苑学子文学作品,培树文学创作热情,提升学生学科研究能力。一方面为学院的文学创作人才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另一方面也提升我院优秀学子的社会影响力。在美育一体化工作中,文学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美育模式,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成功搭建了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平台,使得学院与杂志社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高效利用。这一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学院产学研合作渠道,促进了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注入新的活力,全方位助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学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建设成效
通过学行创新班的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种学术竞赛、科研项目中,创新班学生屡获佳绩,展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近来来我院学生获得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华文杯”高等院校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比赛、“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吉林省分赛、“超星杯”吉林省本科生教学创新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奖项一百余项。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4项。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103篇,考研率提升30%;学生编辑了6部文学作品集,拍摄影视短片多部,在《参花》杂志开辟专栏,《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和时代文艺出版社官网等媒介多次报道。
通过学行创新班的推行,由杜若松院长带头的“崇德尚教、厚基强能:长春师范大学新文科卓越语文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荣获吉林省高校“四新”教育改革实践优秀案例。这一成就彰显了文学院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卓越努力。学行创新班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推动了文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迈向新高度,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璀璨光彩。
学行创新班的建设也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导师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师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我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荣获12项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荣誉,另外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师指导奖十余项。
学行创新班的建设也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学院的学行创新班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文学院。同时,学院与中小学、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也更加紧密,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人才培养改革经验先后被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北华大学、辽宁省丹东学院等多家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与省内外吉大附中、吉大英才、南湖实验校、唐山国际教育集团等二十余家单位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在线课程覆盖全国300余所院校,2万余名学生受益。相关实践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吉林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二)展望未来
文学院将持续推进学行创新班建设,不断完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学院还将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
文学院将继续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科人才。同时,学院还将加强对新文科前沿问题的研究,为新文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文学院将以学行创新班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新文科的发展。学院将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新文科的发展路径和方法。
通过学行创新班的设立和培养管理,让学生具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并充分包容个性,同时助力学生考研,对有考研意愿的学生施以辅助和支持,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超前进行职业规划并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
文学院学行创新班的发展还在不断探索和成长的道路上,相信未来的管理培养会融入更多新的思考,并继续深入拓展!
文字编辑|新文科班主任 杜婧一